发布日期:2025-01-05 19:07 点击次数:74
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3333.41万元,占总成交额9.51%,游资资金净流入1340.68万元用杠杆炒股是什么意思,占总成交额3.82%,散户资金净流入1992.73万元,占总成交额5.68%。
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39.13万元,占总成交额0.35%,游资资金净流出259.63万元,占总成交额2.33%,散户资金净流入220.51万元,占总成交额1.98%。
1、医疗器械国产化、高端化趋势明显
医疗器械是医药健康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技术迭代也十分活跃。在行业中,医疗器械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与体外诊断(IVD)四大细分领域。
《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4)》(简称《蓝皮书》)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数为32313家,比上一年减少了319家;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1600亿元,比上一年下降约6.4%,这种情况在21世纪以来的20多年中是首次出现。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2023年防疫类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二是国家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三是国家加大医疗领域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市场的活动。2023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总数为1375709家,比上一年增加166010家。
近年来,医疗器械企业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研发投入力度连年提高。《蓝皮书》显示,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61个,增长10.9%;至2023年底,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达到250个,过去十年整体保持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增加,全国117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研发投入经费总额为225.18亿元,占年度营业收入总额的8.99%,比2022年有所提高。
在医疗器械行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医疗器械正加速涌现。一些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配件研发正在不断取得新突破,让中国本土公司形成跟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比如,品驰医疗是其中典型案例。据了解,品驰医疗跟清华大学陆续开展脑起搏器(DBS)、迷走神经刺激器(VNS)、骶神经刺激器(SNM)、脊髓刺激器(SCS)等系列化神经调控产品的研发,并实现了产业化。这些产品打破了神经调控产品长期被外资巨头垄断的局面,让品驰医疗实现从行业跟随者到并肩者、引领者的转变。
目前,品驰医疗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等产品已经在全球具有领先性。2023年,君联资本所管理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参与到品驰医疗的融资中。
2、手术机器人本土创新崛起
手术机器人是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可以克服人的生理局限,用在高精度要求的微创手术中,具有操作精度高、操作可重复性高、操作稳定性高等特点。
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未来全球及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快速增长。其中,预计到203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39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709.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9%。
长期以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政策,一批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此环境中诞生,并在一二级市场吸金无数。
其中,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商业成熟度最高、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国内在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包括微创机器人(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MP1000)和思哲睿医疗(康多机器人)等。
同时,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有数据显示,2024年1月,我国已有十多家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崭露头角,累计有38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国产品牌27款,进口品牌11款)。
近年来,AI、5G及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不断提升手术机器人的功能,进一步推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为“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另外,部分省市也将手术机器人的费用纳入医保。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随着手术机器人多应用场景落地、叠加《“十四五”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公布、医保扩大报销范围,手术机器人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本土设备集中上市后将积极展开市场教育,国产升级确定性强。
3、ADC药物出海火爆
在创新药领域,ADC正成为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ADC全名为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具有强效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通过生物活性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生物药物。它兼具了单克隆抗体药物高度特异性和靶向性的特点,以及小分子药物清除癌细胞的高效性,能协同发挥抗体药物和化学药物各自的优点,降低对生物系统的伤害。
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达到647亿美元,中国ADC市场有望从2022年的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662亿元。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近年来,多笔ADC授权交易持续达成,凸显海外合作方对国内ADC产品的认可。
比如,4月3日,丹麦生物科技公司Genmab宣布,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普方生物,约合130亿元人民币。后者正是一家ADC公司,研发管线覆盖多款针对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在研ADC药物。
12月4日,Duality Biologics(映恩生物)宣布已与葛兰素史克(GSK)就一项潜在同类最佳ADC药物(DB-1324)达成独家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GSK将预先支付3000万美元预付款及其他行权前里程碑付款,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推进该ADC药物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此外,如果GSK行使许可权,映恩生物将收取行权费以及后续在开发、法规注册和商业化不同阶段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9.75亿美元。
浦银国际研报认为具备强大ADC技术平台,已在ADC技术研发积累多年丰富经验,且已开发多款差异化ADC药物的;已积累多款差异化ADC临床药物,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创新大药企的;具备全面丰富的技术能力、全球领先的ADC外包服务公司,将有望在ADC浪潮中成为行业引领者并持续受益。
4、合成生物学从“技术”发展成为生物制造“产业”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工程学的方法改造生命(细胞等)或从源头开始构建一套生命系统,以帮助人类实现治疗疾病、生产产品、治理环境等目标。
2023年以来,合成生物学已从技术突破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其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重构传统产业,形成全新的生物制造产业,为现有市场、用户提供更贴合政策、市场和用户的产品。全面从技术研究转型成为产业应用,“生物制造”的提法逐渐替代“合成生物学”。
《2024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显示,根据公开数据以及合理的假设,预计生物制造市场在中国2023年的整体规模不低于4139.2亿元,2020-2023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经测算接近20%。2033年,中国的生物制造市场将达到近2万亿元。其2023年至2033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为16.6%,市场将处于黄金高速发展期。
在医疗健康、工业化学品、生物农业、食品饮料、美妆日化以及上游技术六大应用场景中,以2023年为例,医疗健康仍是生物制造产业目前最大的细分市场,生物制造产业在医疗健康场景的规模达到2360.8 亿元。另外,工业化学品场景的规模达到741.6亿元,生物农业场景的规模达到702.8亿元,食品饮料场景的规模达到212.9 亿元,美妆日化场景达到50.9亿元,上游技术场景达到70.2亿元。
政策层面来看,生物制造产业当前处于政策红利期。2022年5月,我国正式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作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央及区域陆续出台生物制造产业相关政策。同时,大批国有资本有规划、有节奏的注入生物制造产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与之相对的,创新型企业由于政策、法规环境等多种因素也更热衷于欢迎国家队的入驻。易凯资本认为,在未来5年内,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的人民币资金仍将主导生物制造产业投融资市场,企业与政府紧密协同将会成为常态。
5、AI影响下,数字医疗领域两大结构性机会显现
数字医疗是指把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远程医疗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数字医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据《2023—2027全球数字医疗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2022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为2110亿美元,2023年至2030年将以1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至809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医药健康行业整体处于资本寒冬期之中,数字医疗领域的融资也处于低谷期。根据远毅数据库总结的数据,在过去5年,中国数字医疗投融资一级市场断崖式下跌,但这不是孤立的现象,整个亚洲数字医疗行业的投融资数据都在下降。
一些专注于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仍然看好数字医疗的长期价值,并不断寻找投资机会。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指出,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今年全世界在医疗行业最大的趋势就是大模型和AIGC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时间跨度拉长来看,医疗模式在农业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医生的劳动力就是生产工具。在工业化时代,有了很多新设备,从外科手术的设备到疫苗药品的发现,人和设备是生产工具。
“再到数字时代,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医生、有更好的大型的设备,我们越来越觉察到医疗过程所产生的数据逐渐成为生产工具,我们认为大模型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行业,引发新的行业革命,而现在才刚刚开始。”杨瑞荣说。
未来,有两大结构性机会正在显现。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何通过AI解决医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实现医院IT数据的整合,这是巨大的机会。二是数字化创新产品,国内很多从业者专注于个性化医疗服务,远毅也孵化了多个单病种的医疗大模型企业、还有通过人工智能进行院外管理很成功的公司。
展望2025年,杨瑞荣认为,数字医疗行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第一,合规要求趋严和医保控费带来的压力会成为常态化;第二,生成式AI带来的机会将进一步加速,2025年可能会看到很多产品迅速成熟,收入和盈利规模迅速扩展;第三,公立医疗机构开始拥抱商业化保险,在1~2年内有机会看到巨大的突破;第四,临床医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热情高涨,转化也慢慢显现出加速的趋势,但是因为监管的原因,市场的准入还存在很大的障碍;第五,医疗行业不仅仅有出海这条路,更大的机会是“出院”,把院外的病人管起来,打通全病程的生命周期管理链条。
6、银发经济升温,老龄人群医疗消费赛道迎风起势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也随之带来“银发经济”的崛起。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其中包括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抗衰老产业、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等。据悉,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
银发经济具有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等特点。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银发经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2.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0%,预计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3.9万亿元,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0万亿元以上。
银发经济已经成为投资机构布局的重要主题,2024年5月,中国人寿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这也是保险行业首支“银发产业”主题的人民币股权基金,管理人由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健投公司全资子公司国寿股权投资公司担任。
在银发经济产业链中,医疗赛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浩悦资本指出,国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仅用了22年就从21世纪之初的7%翻倍增长到14%,而在后十年中,中国更是从老龄化社会快速进展到超老龄化社会,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使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康复亚专科、骨科及糖尿病等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类别发病率急剧提高。
这些领域在严肃医疗药械及服务领域已经逐渐成长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明星赛道,在当下资本环境中也不乏明星公司、大额交易的频繁出现。契合老龄化赛道:糖尿病、高血压、阿尔兹海默症、睡眠障碍、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管理相关的亚赛道,将成为药械爆款的潜在战场。
与此同时用杠杆炒股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诸如合成生物学机器人等创新药械技术以及智慧化、智能化的创新服务模式在快速涌入老龄人群消费医疗市场。规模化的老龄群体、更高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更强的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共同导致当代老年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医疗企业在积极拥抱银发人群,加速实现供给侧的适老化改造。